应德国文化研究所邀请,2010年5月14日
下午,德国著名文化杂志《Pony》编辑、撰稿人克尔斯汀·廓尼日斯博士在科技楼510教室给德国文化研究所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从“文学少女奇迹”到事物的秩序——德国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研究 》的讲座。
廓尼日斯博士指出:在进入新千年后的短短几年中,一连串女性作家的名字骤然打破了德语文坛的沉寂,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7年德国图书奖获得者尤莉亚·弗兰克、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2009年德国图书奖获得者卡特琳·施密特等人不只在德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女作家的崛起不仅深深改变了德语文学创作的格局,使女作家边缘化成为了一段历史,同时也在语言、风格、叙事、题材等方面对当代德语文坛造成了强烈冲击。被归入“文学少女奇迹”概念之下的是一批在世纪之交异军突起的新生代德语女作家:尤迪特·赫尔曼(Judith Hermann)、尤利娅·弗兰克 (Julia Franck)、卡琳·杜维(Karen Duve)、亚历莎·亨尼希·冯·朗格 (Alexa Hennig von Lange)、尤莉·策(Juli Zeh)等人,她们大都出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崭露头角时不过二、三十岁,却在短短数年间就以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和无所顾忌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读者的喜爱。
随后,廓尼日斯博士重点介绍了被称为“新生代声音”的女作家尤迪特·赫尔曼和她的处女作《夏屋,以后》。1998年10月,尤迪特·赫尔曼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夏屋,以后》刚一面世就好评如潮,她不仅史无前例地仅凭一部处女作就赢得了包括克莱斯特文学奖在内的众多文学大奖,并且还被视为女性文学一个新兴流派的开端。绰号“文学教皇”的德国文学评论权威莱西一拉尼茨基盛赞她的小说“属于近年来德语文学所能展示的最为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的成就归功于尤迪特·赫尔曼。”《夏屋,以后》准确拿捏到了当代德国人精神生活的要点: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似乎只是毫无热情地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社会中随波逐流,他们心中也有对浪漫和宣泄的渴望、甚至于希望受到出轨的诱惑,然而却缺乏决断和勇气去沟通、去承受可能经历的风暴。从这些作品中,微妙的渴望与迷惘、难以言表的失落与绝望始终是尤迪特·赫尔曼作品的共同基调。无数德国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也仿佛真实地看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共鸣。这也恰恰印证了莱希一拉尼茨基的评价:尤迪特·赫尔曼的作品“业已成为几乎是德国整个一代人的状况和情绪的表达”。
5月17日上午和下午,克尔斯汀·廓尼日斯博士还在东九A409举行了两场分别以女作家尤利娅·弗兰克和卡琳·杜维为主题的研讨课。通过对女作家以及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克尔斯汀·廓尼日斯博士引导07级德语专业学生和部分研究生对文学作品的多个层面进行了解析:作品中的“女性传统”是如何构造的?哪些社会因素或是进程导致了女性的失语?哪些叙述手段反映了女性情感、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与背负沉重历史负担的老一辈德语作家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学生们也纷纷结合阅读的体会向德国专家提问。学生们对德国文化、德语文学传统的见地也获得了德国专家的好评。
通过这三次讲座,师生们都收获良多。同时,此次系列讲座也引起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歌德学院、《文学之路》杂志等文化机构的关注,歌德学院负责人因此决定与威尼斯合作,于明年年初在武汉举行一次关于当代德语文学的研讨会,以进一步推动华中地区的德语文学研究。(谭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