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至3日,世界文学学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和澳洲等数十个国家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以“世界文学的兴起”为主题,探讨了世界文学理论,世界文学的主题, 重要作家与世界文学,小语种与世界文学,民族文学, 以及世界文学史的编撰等问题。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里著述甚丰的中外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戴维·戴姆拉什、乐黛云、王宁、西奥·德汉、罗伯特·迪克逊等作了主题发言。他们分别从各自民族文学的视角对世界文学现象作了独特的阐发。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在同一个层面上直接交流对话,加深了理解。澳门人威尼斯官网的蒋红副教授和王卫平讲师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分别在分会场宣读了论文。蒋红副教授的论文题为“Image of Gypsy Man in British Novel and Colonial Discourse: A Postcolonial Reading of Quentin Durward and The Virgin and The Gypsy " . 王卫平讲师的论文题为 "The Invisible Translation of Linshu(林纾)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据悉,讨论世界文学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的又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自2010年以来,已经有三次专门讨论这一话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行,充分显示了国际学术界对迅速发展中的中国的关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并没有趋同,而是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描述世界文学也应当用复数的形式。
在第三天上午的“作家论坛”活动中,中国作家莫言与法国作家皮埃尔·米雄、英国作家费米·奥索菲森教授等进行了跨文化交流。莫言发言时表示,据他了解,外国评论家在评价中国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政治和社会角度介入,对文学性、艺术性重视不够,“我希望大家能从艺术角度解读作品,因为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文学大于政治的,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政治只是人生存的环境。”
此次会议期间成立了一个世界级的研究会--世界文学学会。会议结束以后,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还共同举办了为期20多天的世界文学暑期学校。明年的年会以及暑期学校计划在哈佛大学举行。
(王卫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