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露娜)2021年12月28日上午,应澳门人威尼斯官网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邀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韩晗老师在科技楼南楼109室为威尼斯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艺术/工业遗产的生成:18-19世纪欧洲艺术史中的‘工业风’”的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本次讲座由澳门人威尼斯官网惠海峰教授主持,外语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发言讨论。
讲座伊始,韩晗副教授以科技史与艺术史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展开分析科技史与艺术史的交集,认为科技进步不仅在技术上更在观念上影响艺术创作。并根据自己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业遗产”专题的经验,指出许多已经湮灭的工业遗址,如今只能在当时艺术家的创作中去寻觅。
随后,韩晗老师以“诗/图/史互证”与场景理论为工具,针对本次讲座主题,探讨以英国为中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展如何对当时艺术风格产生影响。通过对伏尔泰的油画《喷薄而出的维苏威火山》、乔治·罗伯逊的陶瓷水彩画《德文特河谷厂区马森磨坊》、卢森堡的油画《夜晚的煤溪峡谷》与透纳的水彩画《站在碧斯顿山看利兹》与多雷的版画《俯瞰伦敦》等多幅艺术作品,展示了如何以历史、文学、艺术图像之间相互印证的方式探讨历史真实,尤其是以绘画为主的影像媒介对历史想象和场景的传递。以此为研究方法,韩晗老师总结该时期艺术史对科技发展的反映经历技术迷恋、工业崇高再到技术“异化”的转变,认为“工业风”推动上述作品既有艺术审美价值,也是重要的工业文献遗产,是“前摄影时代”重要的图像媒介,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最后的提问环节,在场师生踊跃发言,问到图像解读的衡量标准和客观性,提出煤矿场景在绘画资料中的稀缺现象,并积极构想更为客观的色彩表意模式,韩晗老师就上述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与讨论。
嘉宾介绍:
韩晗,当代中国最活跃的青年学者与随笔作家之一,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庙岭分校亚洲学系访问学者、美国中部及西南部亚洲研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兼任四川大学符号传媒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文艺生产与消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早期抗日文艺期刊研究(1931-1938)”主持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业遗产”专题执行主编、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SSCI一区)特邀审稿人,近年来致力于工业遗产与科学史、艺术史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先后在《复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哲社版)》、《读书》、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美国)、Acta Asiatica Varsoviensia(波兰)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新华月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要,并出版学术专著《历史与摩登:文化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秀威经典,2017),Literature Journals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China(Springer, 2018)与《革故维新:科学思潮与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三联,2021即出),并译有《扬子江纪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