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亚萍)2021年7月7日,应澳门人威尼斯官网比较文化(文学)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耿幼壮教授应邀来威尼斯访问,并于科技楼南楼308室做题为“庞德的中国诗歌和儒家经典翻译及所引出的理论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主任陈后亮教授主持。威尼斯谭渊副院长、王树槐教授、惠海峰教授、陈爱华教授等多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讲座。
耿老师首先比较了众多西方传教士、汉学家和作家们所做的众多中国典籍翻译,认为美国诗人庞德所做的贡献堪称独特,也最值得探讨,其中原因之一是,不同于其他西人译作,庞德的中国典籍翻译由三个部分组成:他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他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翻译,以及他在自己的诗作中对中国古典诗学和儒家思想的迻译或移置。耿教授从具体翻译案例谈起,追溯了庞德对中文逐渐加深的认识过程,追寻其背后的理论意义。耿老师认为,在所有这些翻译或译写中,无不存在着一些误读、误解和误译,但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确实成功地将中国古典诗学带入了西方文坛,他对中国诗学的理解和把握又确实得益于他的儒家经典翻译,而他在自己的诗作中对儒家思想的介绍和运用也确实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不无关联。耿老师总结认为,这三个部分合而为一,在庞德的翻译-创作中得到了完美呈现,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和所谓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出色例证,而围绕着它们展开的研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耿幼壮,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与比较文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跨学科研究与文化研究。近年来主要学术著作有:《理论之外:特里·伊格尔顿“非文学理论”著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2021)《翻译的诗学》(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Between East and West/Word and Image(Baylor University Press,2016)、《敞开的视界:跨学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倾听: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感知范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